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学子创新打造项目《玉琮之东北传奇·医巫闾山AR沉浸式文旅演艺》,助力文化遗产“活”起来
近日,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孟希悦、王一涵在艺术学院教师胡文惠、于漫潞的指导下,成功设计出融合前沿科技与深厚文化的创新项目——《玉琮之东北传奇·医巫闾山AR沉浸式文旅演艺》。该项目积极响应政策中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深入挖掘东北地域特色文化,以红山文化为背景,依托医巫闾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探索“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响应号召,活化文化遗产
政策中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特别强调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让文物“活”起来。同时,对于东北文旅产业,政策中鼓励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遗产,实现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本项目正是基于这一宏观背景,旨在通过创新手段,让珍贵的红山文化与医巫闾山的历史遗迹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玉琮图片,图源网络)
科技赋能,重塑文旅体验
《玉琮之东北传奇·医巫闾山》项目以红山文化玉琮为灵感来源,构建了一个围绕锡汶部落继承人阿康成长历程的沉浸式戏剧故事。项目充分利用医巫闾山的摩崖石刻、古建筑等实景作为舞台,结合增强现实(AR)、动态投影、交互装置及多语言导览系统,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可以通过APP选择支线剧情、参与互动解谜的主动探索者,形成“游徙式”观演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参与感和体验感。
多维驱动,促进区域发展
该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紧密契合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及“数字辽宁”等战略方向,通过创新实践赋能传统文化。同时,项目将带动周边村落发展民宿集群(目标新增床位200张以上)、培育特色餐饮品牌,形成完整的文旅生态圈。此外,直接创造AR运维工程师、文化IP策划师等新型职业岗位,推动劳动力结构升级。据测算,每投入1元文化创意资金可撬动7.3元的关联产业收益。再者,通过“村民演员培养计划”,让当地居民参与演艺并获得收入,提升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感,试点阶段问卷显示认同感提升40%。还比如,为保障AR效果,项目倒逼景区环境管控,促进景观协调与生态改善,类似项目曾带动区域植被覆盖率平均提升9.6%。
突破传统,定义未来文旅
首创“历史穿越+自然探秘”双重体验路径,结合LBS和物联网设备设计互动解谜任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采用非线性、轻量化叙事,观众可自主选择剧情走向;打破固定舞台,实现“游徙式”动态观演,增强沉浸感。实现“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IP联动,将地域符号深度融入剧情与衍生开发,推动周边业态协同。项目可嵌入中小学研学体系,并采用太阳能供电的便携式AR基站,践行绿色理念。
(医巫闾山照片,图源网络)
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可期
医巫闾山作为AAAA级景区,年游客量已达764万人次,但现有产品互动性不足,年轻客群对沉浸式体验需求迫切。本项目精准定位Z世代游客(占比超45%),预计能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人均消费,缓解景区淡旺季失衡问题。未来,项目计划打造永久演艺区及夜间星空剧场版,并探索B端定制、C端长尾变现等多元商业模式,具备良好的推广前景和经济效益。目前,项目相关创新已提交专利申请。
孟希悦、王一涵同学及其指导教师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辽宁大学在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领域的教学成果,更为区域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新范式,是高校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体现。
(辽宁大学照片,图源网络)
(孟希悦)
标题: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学子创新打造项目《玉琮之东北传奇·医巫闾山AR沉浸式文旅演艺》,助力文化遗产“活”起来
地址:http://www.sz-jinlong.cn/sxjj/23357.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心灵鸡汤:
上一篇:当岫岩玉遇上VR与二次元:东北文旅振兴的这场创新实验,正打破想象边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