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追寻拥有千年历史的查干湖渔猎文化”
本篇文章997字,读完约2分钟
前几天在查干湖冬捕仪式上打捞的头鱼,以85万日的价格拍卖,长期有名的查干湖冬捕再次引起各界关注。 小编有幸与一汽丰田一起在现场体验了这场盛况。 今天不要谈车,谈谈这个查干湖吧。
查干湖,本名查干泡、旱河,蒙古语为“查干涩谷尔”,意为白色圣湖,大部分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西邻干安县,北与大安市相接,是嫩江和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霍林 通常,最大水面为307平方公里,湖岸线蜿蜒,周围达到104.5公里。 海拔130米蓄水时,水面面积为345平方公里。 蓄水6亿多立方米,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是吉林省内最大的天然湖。
查干湖最有名的是渔猎文化。 每年12月末到春节前的期间是渔夫进行大规模冬季渔业作业的黄金时代,也被称为“冬捕”。 这种渔猎文化起源于史前,盛行于辽金时代。
从传说中的肃慎、东胡、秽貊三大部族到夫余、渤海时期,查干湖边的先人们依然把捕鱼作为第一生活习惯。 得到了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使这种原始、古老的生活习惯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辽金时代随着北方地区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日益交流与融合,查干湖边的农耕文化逐渐迅速发展。
根据史料,辽帝圣达宗喜欢吃“冰鱼”,每年12月带领家人来到浩瀚冰冻的查干湖。 命令仆人把帐篷里的冰削薄,薄得像纸一样,让在冰下游泳的鱼看得清楚。 看到想吃的话,轻轻地打破薄冰,水中的活鱼一个接一个地跳到冰上,成为事件上的东西,供君臣欢宴。 历史上,习性把这种捕鱼法称为“春研钵”。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攻占金国重镇塔虎城后,来到湖畔青山头,据说查干湖的父母用9种礼贡烧香礼拜,称查干湖为“圣水”。 明、清时期,查干湖的渔猎活动已经空前的繁盛,成为漠北的渔猎天堂、人类的乐土。 现在冬捕奇观也在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上。
干湖冬捕有重要人物,人们称之为鱼头。 鱼头的工作是专门预测湖里鱼群的位置,确保渔夫们正确下网。 在每年的冬捕仪式上,鱼带领渔夫们祭神网后,开始寻找头鱼的位置。 这也是冬捕式的高潮部分。
据当地人介绍,查干湖的冬天很久以前就没有抓到幼鱼了。 我们知道所有鱼群都有自己居住的地区。 头每年在把幼鱼投入湖里的同时记录幼鱼的位置,几年后来捕鱼。
位于查干湖边的渔猎博物馆记载着渔猎文化的起源和查干湖的鱼类品种。 另外,当地渔夫的日常生活有介绍。 去查湖,想详细了解渔猎文化,渔猎博物馆是个好地方。
标题:“游记:追寻拥有千年历史的查干湖渔猎文化”
地址:http://www.sac-csic.cn/syqc/19584.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email protected],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